系列报道:北京市北苑家园“电梯噪音事件”采访记
来源:本站时间:2012/10/9 10:07:47

上上下下的“响受”

——北京市朝阳区北苑家园“电梯噪音事件”采访记

    编者按

    如今,电梯已是很多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正是有了电梯的上上下下,人们的生活才有了更多的便利。正是由于电梯与人们的生活关系紧密,一旦电梯出了毛病,就可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麻烦,如电梯噪音。烦人的噪音不仅影响着人们的休息和身体健康。从今天起,本报推出一组关于电梯噪音的系列报道,通过实例展示电梯噪音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共同探讨解决电梯噪音的方法。

图为维修人员正在对电梯进行检查维修。

    □  本报记者  徐建华/文

    搬进新房的喜悦还没来得及维持一个星期,马军就被一种巨大的恐惧包围着。

    这种恐惧,源于新房的电梯噪音。

    由于长期受电梯噪音困扰,马军已经形成了条件反射,一到晚上就害怕失眠。妻子童洁甚至一度因此发生心悸十余分钟,幸亏及时送到医院,才没有出大事。

    这个折磨了他们近18个月的噪音,还在继续。

    9月17日,当马军夫妇拿到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的判决书时,他们心底升起一种获得新生的希望。

    感觉就像坐火车

    回忆起这恶梦般的经历,马军仍心有余悸。

    “轰轰、轰轰……”

    2008年4月下旬的一个深夜,突然一阵剧烈的声响把马军从睡梦中吵醒。拉亮电灯,睡眼惺忪的他发现妻子和自己一样,也被这莫名的声音吵醒。

    噪音到底从何而来?

    此前,他们已经被同样的声音打扰过,只是时间没有这么晚、感觉没有这么强烈。这时,距离他们搬进位于北京市北五环附近的新家还不到一周的时间。第二天,马军开始寻找噪音之源,在和自己同一户型、较早入住的业主桃子的帮助下,“罪魁祸首”很快就被确定是大楼的电梯。

    2006年12月,北京市房价正一路高歌猛进时,刚刚研究生毕业的马军有了在北京安家落户的打算。于是,揣着父母的毕生积蓄,他和当时还是女友的童洁一起,凑齐首付买了这个名为北苑家园望春园(又名公园2008)的期房。

    看房的时候,马军已经注意到,户型图上电梯井与新房的卧室只有一墙之隔。“晚上不会有电梯噪音影响睡觉吧?”售楼小姐的答复是:“房屋在设计时已经考虑到这一点,会为业主采取降噪措施,保证入住以后不会有噪音问题。”那是个北京楼市正开始进入疯狂的年代,来不及深究,马军就签订了买房合同。

    没想到,两年后一语成谶。

    马军找物业理论,得到的答复是因为大楼很多业主装修,造成电梯超负荷运转;再找物业反应,答案换成了电梯钢带松了……一个月过去了,噪音依然每天如期而至。随着受电梯噪音折磨时间的延长,马军夫妇已经开始对这一声音产生反应:“感觉像是坐火车,每次电梯一运行我们就紧张,几乎成了一种生理性条件反射。”说起那时的感觉,马军至今仍心有余悸。巧合的是,此后参与噪音检测的清华环境监测中心一名工作人员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简直就像是拖拉机的声音。”

    随着更多业主陆续入住,业主网络论坛上有关电梯噪音的讨论也更加热烈。马军注意到,电梯噪音主要影响的是3号和4号户型。原来马军居住的是一个3梯10户的塔楼,3号户型和4号户型正好成“Y”字型分布在电梯两侧,其中又以对自己这样的3号户型业主影响最为严重。

    与物业继续抗争一月有余,事情仍不见有任何解决的苗头。马军意识到,他需要团结更多的受害者来争取自己的权益。

    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咚咚……”

    2008年9月底的一天夜里,童洁正在论坛里和大家讨论电梯噪音时,一阵敲门声打断了她。

    打开门,一个陌生男人站在了门口。还没等她开口,陌生男人就说:“你们家是不是正在受电梯噪音的折磨?我们家也是。”一听这话,童洁的第一反应是,丈夫马军正在为这件事情奔波,也想找同伴。说话的当口,马军回家了,陌生男子被请进了屋。

    这个陌生男人名叫许文,就住在和马军同一栋楼的1层。2008年8月1日搬进新家后仅两天,他就感受到了电梯噪音的威力:平时在客厅里都能听到“轰轰”的声音,更别说晚上睡觉了。于是,他开始挨家挨户地打听,寻找同样受害者的支持。马军无疑成了他最好的“伙伴”。

    在多次找物业未能取得实质性进展以后,好脾气的马军再也按捺不住自己,冲着物业管理人员发火了。“觉得他们实在太不像话了,根本没有任何诚意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看到业主如此生气,物业暗示他们应当找开发商,并提供了一个电话。

    或结伴、或独往,马、许二人的维权之路从物业转到了开发商。开发商倒是爽快很多,立马提供了一个名叫张伟的电梯工程师的电话。接到马军、许文等业主的投诉以后,张伟开始登门拜访,核查问题。在马军他们看来,张伟应该早就看出了问题,因为他不仅空手来看过,有时还带着仪器。“那些仪器一看就是专业的,可是测量多次以后,除了解释噪音产生的原因,没见有任何实质性行动。”后来,他们开始对张伟这种“让人搞不懂”的调查闭门谢客。

    物业在拖、开发商不解决实际问题。马军和许文觉得,必须团结所有业主来维权。他们估算了一下,望春园有3栋楼设计相同,所有受到电梯噪音困扰的业主加起来总数有225户。“虽然很多业主还没入住,但住进来的已经足够多了。更重要的是,北苑家园的新建楼盘,仍有不少这样的户型。”

    网络成了这群年轻人表达意愿的最好平台———望春园电梯噪音QQ群建起来了、业主论坛讨论区也有了。为了扩大事件影响,童洁号召大家一起签名,不到一周就得到了近40户业主的支持。马军提出挂起横幅抗议,得到了大家的广泛响应,并引起了媒体的关注,经报道后,此事在社会上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团结就是力量。我们是想通过这样的方式告诉开发商,我们真的很想把问题解决。毕竟现在买套房子太不容易了,如果一直都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谁都受不了。”许文说。

    长长地出了一口气

    尽管经过多次交涉之后,开发商对部分电梯进行轮流改造,但电梯噪音并没有得到完全改观。“电梯噪音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我们的正常生活,不能听之任之了。”许文的妻子搬进新房后没多久怀孕了,为了不影响宝宝健康,他们不得不自己出去租房子住。马军的父母一直想抱孙子,可看到网上有曾经因为电梯噪音导致小孩出生后9天就死亡的报道后,夫妻俩根本不敢要小孩。经过商量,马军、许文以及另外一位业主,决定运用法律武器解决争端。

    听完马军的叙述,北京市广盛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卿正科的第一反应就是:典型的噪音扰民官司。根据经验,他让马军先找专业机构对室内电梯噪音进行测试,用数据说话。

    经过比较,他们选择了清华环境监测中心进行噪声检测。根据该中心2008年11月3日出具的检测报告,3套房屋的电梯噪音均在30至40分贝之间。其中最高的是许文家,有时近37分贝。尽管知道建筑噪音涉及建设、环保两个部门,事先也分析过官司可能遇到的风险,但当拿到检测结果真正开始诉讼以后,卿正科才发现,这次的案子跟以前任何一次都不同:低频噪音、不足40分贝,这些都是难点。

    2008年11月21日递交诉讼,2009年2月11日第一次开庭,原告、被告争执的焦点很快集中在两点上:一是标准适用问题。原告坚持采用环保部规定的30分贝标准,被告则坚持应采用建设部40分贝的标准;二是检测数据的法律效力问题。被告提出应采用建设部门的检测数据,原告则认为清华环境监测中心是国家授权的权威检测机构,检测数据可以作为法律证据使用。

    二审、三审……双方一直争执不休,整个诉讼也维持了近1年时间没有结果。本报记者曾就此专门电话联系了北苑家园的开发商北京城建兴华地产有限公司,但对方以纠纷已进入司法程序为由,拒绝对此发表任何评论。

    9月17日,在经历了20次庭审辩论之后,北京市朝阳法院终于做出了判决:被告应当在本判决生效后30日内将电梯改造到符合30分贝国标的要求,并在本判决生效3日内向原告支付鉴定费1000元。对于原告提出的精神赔偿等请求,则未予以支持。另外,如不服判决,可在判决书到达15日内提起上诉。

    拿到判决书的那一刻,马军长长地出了一口气:“这么久的努力总算没有白费,我现在就是希望开发商能尽快按照要求进行改造,让那折磨人的噪音不要再出现。”

    因为打赢官司、正不断接受新的有关噪音方面咨询的卿正科,说了一句更加意味深长的话:“这可是新标准首胜,它将为消除低频噪音带来的缺陷开先河。”

相关资讯: